2025年英国贝尔法斯特摄影节展览征稿已经落下帷幕,共有16位摄影师作品入围,其中11位摄影师作品于6月份在英国贝尔法斯特摄影节展出。在入围的摄影师中,美国摄影师伊莱·德斯特(Eli Durst)的作品《儿童的旋律》(The Children's Melody)聚焦于美国青年在群体环境中的成长经历,探索个体身份与机构及社区归属压力之间的微妙互动,获得了本次摄影节的聚焦奖以及奖金2000英镑。入围本次摄影节并进行展出的艺术家还包括贝戈·安东(Bego Anton)、西罗·马克佩(Thero Makepe)、康斯坦斯·杰基·奥康纳(Constance Jaeggi O'Connor)、西塔拉·塔利亚·安布罗西奥(Sitara Thalia Ambrosio)、埃利奥特·罗斯(Elliot Ross)、帕里萨·阿扎迪(Parisa Azadi)、伊莱·德斯特(Eli Durst)、叶韵(Leafy Yun Ye)、吉姆·曼根(Jim Mangan)、亚历山大·鲁佩塔(Oleksandr Rupeta)、查尔斯·福特(Charles Ford)等等。
同时,摄影节还选出了35位的画册获奖者,包括耶尔特·罗格利(Gjert Rognli)、西蒙·埃蒙德(Simon Emond)、亨利·艾罗(Henri Airo)、拜伦·史密斯(Byron Smith)、米歇尔·祖斯默(Michele Zousmer)、扬·赫弗(Jann Höfer)、迪米特里斯·米塔斯(Dimitris Mytas)、艾米莉亚·马丁(Emilia Martin)、林暐伦(Lin Wei-Lun)、圣地亚哥·埃斯科巴尔-哈拉米略(Santiago Escobar-Jaramillo)、基亚娜·哈耶里(Kiana Hayeri)、凯勒·泽莱尼(Kyler Zeleny)、马塞尔·托普(Marcel Top)、穆罕默德·哈桑(Mohamed Hassan)、伊琳娜·昂鲁(Irina Unruh)、马兹亚尔·穆罕默迪安(Maziyar Mohammadioun)、伊莱恩·佩索阿(Elaine Pessoa)、妮可·施瓦茨(Nicole Schwartz)、拉什特·特瓦纳(Rawsht Twana)、斯蒂菲·德弗雷德(Stephie Devred)、何塞·罗伯托·巴苏尔(José Roberto Bassul)、拉维尼娅·帕拉门蒂 & 曼弗雷迪·潘塔内拉(Lavinia Parlamenti & Manfredi Pantanella)、卡米尔·兹尼奥卢(Kamil Zihnioglu)、丹尼尔·沙塔尔(Daniel Chatard)、马蒂亚斯·福斯特(Matthias Forster)、霍莉·古普塔(Holly Gupta)、贝内迪克特·布隆多(Bénédicte Blondeau)、严·米兰达·迈耶(Yan Miranda Mayer)、蒂利恩·穆西克(Tilyen Mucik)、托尼·多切卡尔(Tony Dočekal)、铃木一成(Kazunari Suzuki)、翁唯(Wei Weng)、斯塔斯·金兹堡(Stas Ginzburg)、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Christopher Rodriguez)、吉池京成(Kyosei Yoshiike)。
除了展览之外,贝尔法斯特摄影节摄影活动安排包括工作坊、艺术家讲座、导览活动及放映会。此外,摄影节还将举办为期两天的线上专家见面会活动,邀请35位爱尔兰、英国及国际摄影领域专家参与。每位参与者可预约20分钟的时间,与所选专家进行交流,获得专业反馈、提升艺术创作水平、拓展职业人脉并分享前沿创意观点。
展览获奖并展出
伊莱·德斯特(Eli Durst)聚焦奖
贝戈·安东(Bego Anton)
西罗·马克佩(Thero Makepe)
康斯坦斯·杰基·奥康纳(Constance Jaeggi O'Connor)
西塔拉·塔利亚·安布罗西奥(Sitara Thalia Ambrosio)
埃利奥特·罗斯(Elliot Ross)
帕里萨·阿扎迪(Parisa Azadi)
叶韵(Leafy Yun Ye)
吉姆·曼根(Jim Mangan)
亚历山大·鲁佩塔(Oleksandr Rupeta)
查尔斯·福特(Charles Ford)
展览入围
马里诺斯·察卡拉基斯(Marinos Tsagkarakis)
金亨锡(Hyungsik Kim)
奥斯汀·布莱恩特(Austin Bryant)
彼得·普夫吕格勒(Peter Pflügler)
获奖摄影画册
耶尔特·罗格利(Gjert Rognli)
西蒙·埃蒙德(Simon Emond)
亨利·艾罗(Henri Airo)
拜伦·史密斯(Byron Smith)
米歇尔·祖斯默(Michele Zousmer)
扬·赫弗(Jann Höfer)
迪米特里斯·米塔斯(Dimitris Mytas)
艾米莉亚·马丁(Emilia Martin)
林暐伦(Lin Wei-Lun)
圣地亚哥·埃斯科巴尔-哈拉米略(Santiago Escobar-Jaramillo)
基亚娜·哈耶里(Kiana Hayeri)
凯勒·泽莱尼(Kyler Zeleny)
马塞尔·托普(Marcel Top)
穆罕默德·哈桑(Mohamed Hassan)
伊琳娜·昂鲁(Irina Unruh)
马兹亚尔·穆罕默迪安(Maziyar Mohammadioun)
伊莱恩·佩索阿(Elaine Pessoa)
妮可·施瓦茨(Nicole Schwartz)
拉什特·特瓦纳(Rawsht Twana)
斯蒂菲·德弗雷德(Stephie Devred)
何塞·罗伯托·巴苏尔(José Roberto Bassul)
拉维尼娅·帕拉门蒂 & 曼弗雷迪·潘塔内拉(Lavinia Parlamenti & Manfredi Pantanella)
卡米尔·兹尼奥卢(Kamil Zihnioglu)
丹尼尔·沙塔尔(Daniel Chatard)
马蒂亚斯·福斯特(Matthias Forster)
霍莉·古普塔(Holly Gupta)
贝内迪克特·布隆多(Bénédicte Blondeau)
严·米兰达·迈耶(Yan Miranda Mayer)
蒂利恩·穆西克(Tilyen Mucik)
托尼·多切卡尔(Tony Dočekal)
铃木一成(Kazunari Suzuki)
翁伟(Wei Weng)
斯塔斯·金兹堡(Stas Ginzburg)
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Christopher Rodriguez)
吉池京成(Kyosei Yoshiike)
以下是获奖部分作品赏析:
![《她们皆是女巫-All of Them Witches》摄影:贝戈·安东Bego Anton.jpg 《她们皆是女巫-All of Them Witches》摄影:贝戈·安东Bego Anton.jpg]()
《她们皆是女巫-All of Them Witches》摄影:Bego Anton贝戈·安东 (西班牙)
作品说明:
《她们皆是女巫》('All of Them Witches')是一项基于巴斯克地区猎巫历史的摄影重构项目。作品灵感来源于女性在宗教裁判所酷刑逼迫下供述的原始证词中所描述的图像。这一创作试图重写历史叙事,通过女性视角的重新诠释,挑战数百年来由父权制度塑造的固有形象,并夺回女性的话语权。
艺术家简介:
贝戈·安东于1983年出生,现居西班牙毕尔巴鄂,通过摄影探索人类行为及其与自然在心理和道德层面的联结。她深入小型紧密的社群,审视其中真实、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其作品曾发表于《国家地理》《纽约时报》Lens博客、《世界报》及CNN摄影专栏。2018年出版的摄影集《大地不过是我们脚下的尘埃》('The Earth Is Only A Little Dust Under Our Feet')广受赞誉,并荣获2017年西班牙摄影节(PhotoEspaña)"新锐发现奖"等多项资助与奖项。
![The Children's Melody 摄影:Eli Urst.jpg The Children's Melody 摄影:Eli Urst.jpg]()
《孩子们的旋律-The Children's Melody》 摄影:伊莱·德斯特Eli Durst
作品说明:
在中国,"主旋律"指代一种生活核心基调——允许个体在政治与道德许可范围内有限变奏,同时维系富有生产力的和谐。而美国虽崇尚个人主义,其国民身份认同仍被群体、社区与社会力量深刻塑造。
伊莱·德斯特的摄影作品聚焦制度与无形压力如何塑造个体。历时数年纪实拍摄,他记录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年轻群体参与各类集体活动的场景:圣经研读、预备军官训练营(ROTC)、校园戏剧、舞蹈汇演。艺术家最初并未刻意关注美国郊区青年,却被他们尝试不同身份、寻找归属感时的坦诚与开放所吸引。
这些影像探析了个体与群体互动间的张力——从众的风险与集体归属的回报并存。它们凸显了年轻人在探索世界定位时特有的脆弱与好奇,这种特质尚未被岁月磨去棱角。通过该系列,德斯特审视了边缘与中心、归属与独立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集体经验对个体的塑造。
艺术家简介
伊莱·德斯特于1989年生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曾于美国卫斯理大学研习美国文学与历史,后师从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并学习艺术微喷技术。2016年获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MFA),并荣获理查德·本森卓越摄影奖。其系列作品《在阿斯马拉》(In Asmara)获2016年Aperture 基金会作品集大奖;摄影集《社群》(The Community, 2020)在阿尔勒摄影节获特别提名;第二本摄影集《四支柱》(Four Pillars)于2022年出版。
德斯特现为多家顶尖媒体担任纪实摄影师,并任教于得克萨斯大学美术学院。
![WE DIDN’T CHOOSE TO BE BORN HERE 摄影:Thero Makepe.jpg WE DIDN’T CHOOSE TO BE BORN HERE 摄影:Thero Makepe.jpg]()
《生于此地非我愿WE DIDN’T CHOOSE TO BE BORN HERE》 摄影:西罗·马克佩Thero Makepe
作品说明:
这个摄影项目通过个人视角审视博茨瓦纳与南非的社会政治图景,将人像摄影、纪实影像与历史交织在一起,把家族史与国家叙事紧密缝合。作为一本摄影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深入挖掘了马克佩家族血脉中流淌的音乐基因与抗争精神。
1958年,马克佩的祖父希波吕托斯·莫托彭为逃离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流亡至当时受英国保护的贝专纳兰(博茨瓦纳旧称)。这位小镇文书在业余时间痴迷爵士乐演奏。而他的叔叔泽法尼亚·莫托彭则选择加入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PAC),最终成为该党派领袖。这位著名的反种族隔离活动家曾两度被囚禁于罗本岛,1979年更因"企图推翻政府"的罪名被判15年监禁。
作品标题《生于此地非我愿》折射出这个家族在流离与抗争中的集体创伤。摄影书中还收录了艺术家本人参与2016年开普敦大学"学费必须下调"(#FeesMustFall)活动,呼吁南非推行免费的去殖民化教育。
通过多元的摄影语言,马克佩构建起非线性的叙事,展现母亲家族在数十年政治压迫、迁徙与离散中展现的韧性。在重重困境中,他希望观众能从中读解出希望、欢庆与胜利的意味。
艺术家简介:
西罗·马克佩来自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现往返于开普敦、约翰内斯堡与哈博罗内三地创作。他的艺术实践聚焦危机时代的个人责任,探讨个体选择如何形塑家族与国家命运。
马克佩擅长结合家族照片、纪录片截图、报刊剪报等档案材料进行书籍创作。其作品通过混合肖像、纪实摄影与场景重现的手法,审视历史与当下的叙事裂缝。作为"博茨瓦纳艺术展馆"联合创始人,他致力于推动本国艺术发展与文化档案建设。透过摄影,马克佩试图激发思考,守护文化记忆的星火。
![NOW AND THEN 摄影:Leafy Yun Ye.jpg NOW AND THEN 摄影:Leafy Yun Ye.jpg]()
《今昔之间NOW AND THEN》 摄影:叶韵(Leafy Yun Ye)
作品说明:
《今昔之间》(NOW AND THEN) 是一段关于记忆、身份与情感纽带的视觉探索,串联起个人与集体的历史脉络。这个始于2019年的项目,同步审视着艺术家叶韵家族在中国腾冲的历史遗产,以及洛杉矶亚裔移民群体的身份变迁。通过将家族档案照片与当代肖像并置,作品构建了一场关于怀旧、渴望与韧性的对话,重塑我们对于过去及其与当下关联的认知。
身份认同常如神话般虚幻,由文化基因与个人经验的碎片重构而成。叶韵的曾祖父作为国民党将领,在二战期间从日军手中光复腾冲,这段历史奠定了其家族命运。战后他带着第二任家庭移居美国,而被留下的第一任家庭则在流离失所后于广州重建家园。这些断裂的轨迹,与她在洛杉矶记录的亚裔群体生活形成共鸣——他们既遵循传统,又开拓新途。
《今昔之间》模糊了时空界限,让记忆与想象的疆域彼此渗透。那些缥缈却熟悉的记忆碎片,既是对过去的惊鸿一瞥,又始终保持着被重新诠释的可能。影像中呈现的蜕变过程,展现了身份如何如流体般动态生成,在历史回响中不断塑形。这种不确定性放大了怀旧情绪——那些已然消逝却依稀可见的,令人慰藉又遥不可及的过往。
最终,《今昔之间》探讨着未知与熟悉如何共同塑造自我认知,叩问在铭记根源的同时,该如何接纳我们正在蜕变的复杂身份。
艺术家简介:
叶韵(Leafy Yun Ye)是一位来自中国广州的摄影师,现居洛杉矶。她的作品探索着文化、社群、个人经历与地域景观之间诗意的联结,通过内省式创作与协作实践,审视环境如何塑造个体。
她的摄影作品曾发表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纽约时报》、《卫报》、《大西洋月刊》及《彭博商业周刊》。2023年,她入围光圈基金会作品集大奖(Aperture Portfolio Prize)决选名单,作品曾参展韩国国际摄影节(2023)及纽约Photoville摄影节等国际展览。
叶韵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身份认同、记忆与人际纽带的深刻追问。
![ESCARAMUZA, THE POETICS OF HOME 摄影:Constance Jaeggi O’Connor.jpg ESCARAMUZA, THE POETICS OF HOME 摄影:Constance Jaeggi O’Connor.jpg]()
《埃斯卡拉穆萨:诗意之家ESCARAMUZA, THE POETICS OF HOME》 摄影:康斯坦斯·杰基·奥康纳Constance Jaeggi O’Connor
作品说明
埃斯卡拉穆萨(Escaramuza)是一项传统墨西哥全女性马术表演,骑手们身着传统服饰侧鞍骑乘,在马匹高速运动中完成精密编队动作。这项运动在墨西哥广为流传,如今正逐渐在美国崭露头角。
奥康纳通过拍摄美国各地的女子马术队,采访骑手们在该运动中的独特体验。埃斯卡拉穆萨是恰雷利亚(charrería)的一部分,后者是墨西哥长期由男性主导的国民运动,同时记录她们作为移民或美国多代移民的生活故事。这些对话促成了墨西哥裔诗人伊雷内·拉腊·席尔瓦与安吉丽娜·萨恩斯创作的三十首诗作,以文学语言深化骑手们的叙事。
恰雷利亚运动从墨西哥畜牧传统演变为墨西哥(lo mexicano)的民族身份象征。埃斯卡拉穆萨骑手们必须应对这项运动中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奥康纳通过捕捉她们的优雅与尊严,同时审视其中的性别政治。
身着手工刺绣骑装的骑手们,既体现着严苛的纪律与精准,又绽放着庆典般的个性光芒。这些服饰既象征着传统的社会文化维度,也折射出她们故事中的内在张力。通过埃斯卡拉穆萨,这些女性在精湛技艺传承中,找到了深刻的自我表达方式,以及共有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艺术家简介
康斯坦斯·杰基·奥康纳2013年毕业于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后开启摄影生涯。这位瑞士裔艺术家为追求西部马术竞技赴美深造,从瑞士郊区到得州牧场的生活转变,让她意外踏上了与马匹紧密相连的创作之路。
奥康纳着迷于人马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探索这种既包含伙伴情谊又存在支配关系的双重性,其作品聚焦亲密感、身份认同、权力动态与家园主题。毕业后,她拿起相机,自然地将镜头转向马匹,记录它们对人类文明及自身生命的深远影响。
![《短溪THE CRICK》 摄影:吉姆·曼根Jim Mangan.jpg 《短溪THE CRICK》 摄影:吉姆·曼根Jim Mangan.jpg]()
《短溪THE CRICK》 摄影:吉姆·曼根Jim Mangan
作品说明
多年来,吉姆·曼根持续记录着亚利桑那州与犹他州交界处"耶稣基督后期圣徒原教旨主义教会"(FLDS)社区独特的住宅建筑。在此期间,他结识了18岁的前教会成员乔比·库克。曼根2014年造访"短溪"时,这个社区仍笼罩在偏执的氛围中——FLDS成员实行着严密的控制。随着教会领袖杰夫斯先生入狱,这种情况开始改变,曾被驱逐的年轻男性得以重返家园。
库克属于一个关系紧密的青年团体,这些年轻人正在寻找脱离FLDS后的新生活。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精通野外生存技能和骑术。通过库克,曼根结识了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这群现代牛仔骑着马穿越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的崎岖地带。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抒发自我并应对困境。虽然与自然有着深厚联系,这些年轻人却常常忽视其原住民派尤特邻居所经历的创伤。
曼根最初被这里不同寻常的建筑所吸引。不断扩建的房屋和单向透视窗象征着对外界的不信任。这些建筑特征诉说着与世隔绝的过往,而居民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则展现了他们的韧性。这些年轻人身处美国西部的过渡地带,在生存、身份认同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曼根希望通过他的摄影作品,将这个特殊世界与我们的世界连接起来,并揭示那些游走在苦难与独立之间的生命故事。
艺术家简介
吉姆·曼根是美国摄影师兼电影制作人,以融合生态与社会视角的美国西部景观创作闻名。作为2023年Light Work驻地艺术家,他历时五年完成《短溪》系列,该作品集由Twin Palms出版社发行,被《摄影杂志》评论家文斯·阿莱蒂誉为"即时经典"。
曼根的作品曾在全球多地展出,即将在太阳谷艺术博物馆、犹他州立大学及京都、洛杉矶画廊举办个展,并被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FRAGILE AS GLASS: LGBTQI:PEOPLE IN UKRAINE FACING THE RUSSIAN INVASION 摄影:Sitara Thalia Ambrosio.jpg FRAGILE AS GLASS: LGBTQI:PEOPLE IN UKRAINE FACING THE RUSSIAN INVASION 摄影:Sitara Thalia Ambrosio.jpg]()
《脆弱如玻璃:乌克兰LGBTQI+群体面对俄乌战争FRAGILE AS GLASS: LGBTQI+ PEOPLE IN UKRAINE FACING THE RUSSIAN INVASION》 摄影:西塔拉·塔利亚·安布罗西奥Sitara Thalia Ambrosio
作品说明
研究表明,俄罗斯军队的暴力行为对乌克兰性少数群体构成严重威胁。在冲突中,边缘群体尤其是LGBTQI+社群的声音往往被掩盖。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广场革命"引发的政治改革正面临严峻考验,针对LGBTQI+群体的战争罪行报告持续涌现。
2022年起,安布罗西奥多次前往乌克兰记录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状况。她于2024年出版的摄影集《脆弱如玻璃》,通过摄影、访谈与记者雅娜·拉德琴科的纪实文字《超越痛苦》,呈现了五位酷儿个体的生命故事。为躲避俄军,拉德琴科被迫逃离家乡。
除出版外,安布罗西奥深入调查针对LGBTQI+社群的罪行,走访占领区并参与哈尔科夫的骄傲游行,与检察官合作追究施暴者责任。这项持续进行的项目,凸显了性少数群体在战火中的坚韧姿态与不容忽视的叙事价值。
艺术家简介
西塔拉·塔利亚·安布罗西奥2002年生于德国菲尔特,现以汉诺威和基辅为基地从事纪实摄影。通过实地创作,她形成了聚焦巴尔干、东欧及中东地区被忽视的冲突、性别议题、移民与人权问题的视觉语言。
这位获奖摄影师同时从事青年讲座与工作坊教学,其作品《坎达瓦拉》获2022年格里梅在线奖,《脆弱如玻璃》与记者雅娜·拉德琴科合作获2023年海勒劳肖像摄影奖。其作品现由德国Laif图片社代理。
![STAGES OF AIR 摄影:Oleksandr Rupeta.jpg STAGES OF AIR 摄影:Oleksandr Rupeta.jpg]()
《空气的层次STAGES OF AIR 》 摄影:奥列克桑德尔·鲁佩塔Oleksandr Rupeta
作品说明
顿巴斯前线附近的风景散发着诡异的宁静。若不是空中不断回荡的炸弹轰鸣、无人机袭击与炮火声,人们很容易沉醉在这梦境般的美丽中。有时爆炸近在咫尺,连大地都在震颤;有时则能听见流弹从附近掠过的尖啸。
战壕的疤痕或废弃靶场的残骸偶尔会划破这片风景,但它依然用虚幻的平和诱惑着观者。仿佛战争并不在此地,而只是远在几英里外的地平线那端。在这片土地上,战争像是对现代文明与人性的荒诞入侵,显得如此不真实。
俄罗斯对乌克兰全面入侵的第四年,战事依然残酷而胶着。面对弹药短缺、兵员不足与持续增加的伤亡,精疲力竭的乌军部队在敌军猛攻下被迫节节后撤。
艺术家简介
奥列克桑德尔·鲁佩塔是乌克兰摄影师,其创作涵盖欧洲、非洲、中东及亚洲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议题。他曾记录俄乌战争、阿富汗红新月会、伊朗犹太社区、北塞浦路斯苏菲派、南部非洲残障群体及阿塞拜疆少数民族等主题。
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鲁佩塔始终专注于记录本国战况。
![A QUESTION OF BALANCE 摄影:Elliot Ross.jpg A QUESTION OF BALANCE 摄影:Elliot Ross.jpg]()
《平衡之问A QUESTION OF BALANCE》 摄影:埃利奥特·罗斯Elliot Ross
纳瓦霍原住民保留区的水资源短缺与邻近社区形成鲜明对比。超过三分之一的纳瓦霍居民必须长途跋涉运水回家。该部落家庭缺乏自来水的概率是普通美国家庭的67倍,但他们却要为有限的水资源支付最高昂的费用。而在仅一州之隔的犹他州华盛顿县,同一含水层的水资源却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种悬殊差异揭示了深刻的权力不对等。在美国西部持续特大干旱的背景下,这种不平等预示着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资源减少,人类将面临更广泛的挑战。
生活在这两个社区之间的罗斯,深感有必要通过艺术直面这种严重的不平等。经过两年建立信任关系并研究深层制度,他创作出一组极具冲击力的摄影系列,引发公众热议、推动立法改革承诺,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包括《时代》杂志封面报道、亚利桑那州全域广告牌投放以及巡回展览计划。随着科罗拉多河流域各州重新协商水权立法,罗斯的作品致力于改变全球认知,为这一关键问题倡导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IN THE BLINK OF AN EYE:IMAGES FROM THE 70S, 80S & 90S 摄影:Charles Ford.jpg IN THE BLINK OF AN EYE:IMAGES FROM THE 70S, 80S & 90S 摄影:Charles Ford.jpg]()
《转瞬之间:70-90年代街头影像IN THE BLINK OF AN EYE: IMAGES FROM THE 70’S, 80’S & 90’S》 摄影:查尔斯·福特Charles Ford
作品说明
精选20世纪70至90年代街头摄影作品
艺术家简介
查尔斯·福特生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先后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加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学士学位。大三那年,他在玻利维亚拍摄学生医疗队的经历,促成了其被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录取。
1980年,福特迁居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专注于时尚与人像摄影。次年任教于母校摄影系后,他移居纽约,为《Vogue》《滚石》等杂志工作,同时使用徕卡相机进行街头创作。
在纽约耕耘十余年后,福特于1992年重返得克萨斯州持续摄影生涯。2023年,他重新检视八九十年代的底片,发掘出尘封多年的街头影像,如今通过个人网站、Instagram及展览公诸于世。从早期街头摄影到近期项目,其所有作品皆坚持使用胶片拍摄。
![ORDINARY GRIEF 摄影:Parisa Azadi.jpg ORDINARY GRIEF 摄影:Parisa Azadi.jpg]()
《寻常之悲ORDINARY GRIEF》 摄影:帕里萨·阿扎迪Parisa Azadi
作品说明
这部作品讲述和解、个人身份认同与思念的故事。2017年,在自我放逐25年后,阿扎迪重返伊朗追寻历史印记。历时五年(2017-2022)的创作,记录下绝望与希望、疲惫与坚韧的永恒角力。这既是献给令她感到疏离的故土的情书,也是致敬那些在逆境中开辟新未来的人们。
成长于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阿扎迪,始终与流离失所和文化失忆抗争。《寻常之悲》审视遗忘与记忆的边界,探讨流亡如何重塑身份认同。在绵延的哀伤底色中,她刻意捕捉那些欢乐、宁静、庆典与仪式的瞬间,通过摄影记录身体、情感与政治的多重悬置状态,叩问"渴望归属某处"的深层意义。
该作品映照出和解之路的漫长挣扎,邀请观者共同思考记忆、家园以及失落与希望之间脆弱的平衡。
艺术家简介
帕里萨·阿扎迪是以加拿大-伊朗双重身份进行创作的视觉记者,专注历史、冲突、记忆与流离失所议题。曾报道叙利亚难民危机、加拿大原住民女性困境及南亚宗教极端主义等社会问题。
2015年起,她聚焦中东政治暴力阴影下的生存图景。作品见于《纽约时报》《卫报》及美联社等国际媒体,获马格南基金会流动基金等多项殊荣。2024年最新个展在美国摄影中心举办,呈现其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