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百家论坛
宁超群:论中国工业摄影的现状与前景
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3-12-01  阅览数:3324

18世纪60年代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人类难以想像的伟力,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与走向。与这场工业革命结伴而来的还有摄影术。从此,摄影与工业结下不解之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国痛失了这波工业化浪涛带来的机遇,酿成了近代屈辱的历史,还为日后工业化赶超留下了诸多障碍和隐患。这一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势必影响中国工业摄影的发展。
    因此,结合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来探讨工业摄影的现状及前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现状:在浮躁、迷茫中渐见理性的灵光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如火如荼地推进100多年以后,中国才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师夷之技以制夷”,开始工业化的补课和追赶。中国的工业摄影起步更晚,直到1949年,才出现唯一一位表现工业题材的老摄影家金石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工业摄影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和工业摄影名家。如李秀生的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系列中的《螺旋》,就获得了1983年联合国举办的工业发展摄影展和平奖章。但与刘易斯.海因、尤金.史密斯、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等一批世界顶级摄影大师比,在世界偌大的摄影艺术星空中,还很难找到属于中国摄影师的夺目星座(1)。
    我国工业摄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时间层面讲,缺乏连续性
    建国65年工业摄影发展,大概经过了黄金发展期、低谷徘徊期和反思追赶期三个阶段。
    在“一五”、“二五”时期,尽管当时工业摄影的基础和条件很差,但成就颇丰的工业发展实践,促成了工业摄影进入黄金时期。众多摄影师涌向工业战场,记录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铁人”王进喜的影像,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标识,影响了一代乃至数代中国人,从视觉感动和精神引导方面,为推进新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发生“大跃进”特别“十年文革”,整个经济陷入“狂热”与浮夸,后来又让位于“阶级斗争”,工业化先是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继而陷入停滞甚至中断,工业摄影随之跌入低谷,进入徘徊期。从1978年到1990年前后,农业、商贸、科教,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工业摄影退居次要位置,几乎形成一个断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这时开始,
    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特别是国有老工业,体制机制、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集中爆发,相继陷入亏损、停产、倒闭、破产的困境,捧了几十年“铁饭碗”的工人“老大哥”连就业和生计也成了极大的问题,工业问题再度引起国家和全社高度关注,工业摄影进入带补救、反思性的追赶期。

    二、从空间层面讲,缺乏纵深感
    从影像、视觉层面来反映、保留和思考工业化进程,空间是个重要标尺。尤其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自然地理、人文条件、资源分布、工业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更是如此。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最有影响、价值的工业摄影作品,如尤金.史密期的《布匹兹堡计划》、萨尔加多的《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等深刻影响人们对工业化进程思考的鸿篇巨著,都是长期盯住有典型意义的地域创作出来的。
很遗憾,我国的工业摄影,哪怕是在最有创作激情和题材的“黄金时期”,不仅空间布局不平衡,而且缺乏纵深感。工业摄影的创作区域,基本上集中在交通便利、资讯相对发达的城市,或领导层最常出现的地方,带职业性的工业新闻摄影成为主导。最典型的例子是“三线建设”。对这个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涉及中国中西部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区,对新中国国防和工业具有奠基作用的工业“大会战”,拍摄、留下的影像资料甚少。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基本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

    三、从理性层面讲,缺乏思辨力
    摄影的价值和生命力,主要取决于蕴藏在影像背后的思辨力。缺乏思辨力,可能是我国工业摄影一个比较普遍甚至是致命性的问题。
    一是过度“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摄影,而且这种追求“政治化”的痕迹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一时期,工业摄影表现的大多是“红、鲜、亮”、“高、大、全”。这种摄影创作的“一边倒”,本身就扼杀了摄影创作的价值与生命。
    二是流于“理想化”。在对工业化进程和发展规律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实践体验,又未能或很少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的同行们接触、交流的情况下,凭着对工业化的美好愿景,对新生事物的讴歌,扛起相机就拍。结果高耸入去、冒着黑烟的高炉,被当作现代大工业的象征;钢花飞溅的炉膛,被当作现代工业文明的音符;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线,被当作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文明纽带。
    三是陷入“极端化”。缺乏思辨力,很难避免对事物发展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极端判断和认知。上个世纪70、80年代还在讴歌、的“高炉、钢花、电线”,时隔不到20年,就成了环境污染,能源耗废,装备和技术落后、产业产品低端的代名词。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这种思辨力的缺失,还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当下的工业摄影。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这波工业摄影热中,面对国有工业破败、凄凉的装备和场景,我们的一些摄影作品,还是缺乏“辩证法”和“两点论”,要么是穿行在工业废墟中伤感、痛惜、悲悯和绝望,看不到工业死生嬗变的规律;要么是对工业凄凉、破败的场景,用极端的“艺术”手法鞑靼其落后,来追求“视觉冲击力”,看不到其背后蕴藏的历史贡献和时代精神(2)。
    四是呈现“模式化”。“文革”之前大多是“红旗飘飘”、“机器加人”、“领导关怀”、“突击生产”、“捷报频传”这一套。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虽有很大的的改观,但在题材选择、拍摄手法、思想提炼、表现形式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摆脱雷同化、模式化的俗套。
    在讨论思辨力这个事关工业摄影前途和命运的严肃命题时,有必要跨越时空,看一看国外摄影大家的思想灵光。当我们不少摄影师现在拍产业工人肖像,还基本上停留在职业特征、生存状态、人物内心等“人文”层面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萨尔加多就敏捷地意识到,随着工业化在不同国家、产业领域的第次推进,手工劳动作为工业化初期的一个重要过程将成为历史。他用7年时间走遍了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里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中国上海的自行车厂等世界上众多有体力劳动存在的地方,使得《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成为考察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重要文献之一。当我们还陷于对诸如高炉、铁塔、庞大厂房等或讴歌、或鞭挞,或陶醉、或伤感、或绝望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德国的贝歇夫妇就开始用40年的时间,致力于对早期工业化的水塔、煤仓、卷扬机塔等元素系统拍摄,他们的作品被誉为“工业考古学”,使人们能能借助这些影像,或学习工业结构美学养成,或对工业化的进程、规律作多角度的认识和思考。
    庆幸的是,经过历代摄影师们的探索和努力,也得益于这个日益走向开放的时代,国内一大批摄影师已开始从浮躁中艰难地走出来。工业摄影由只看重场景记录,转向人文关怀和工业精神提炼;由只注重工业结构美的表现和诠释,转向对工业化发展进程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特别工业化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的思考。林永惠的《粉尘中的劳动者》、宋朝的《矿工》、卢广的《关注中国污染》等,都闪耀着工业摄影思辨力的灵光。但总体上讲,这种灵光还有欠强大和夺目,在“沉、稳、深”上与国外摄影大师还有较大差距。
    原因:工业化进程缺陷与摄影创作条件局限相互影响
    与西方国家依生产力、生产关系渐次推进的工业化不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仓促起步的,加上“冷战”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封锁,中国的工业化只能在脆弱的基础上,背负后起的劣势,艰难推进。后来又不幸发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失误,中国的工业化在“豪迈”中又蒙上了“悲壮”的色彩。这种“悲壮”,可以产生“奇迹”,但也极易为工业化留下深沉的隐忧。这些问题,势必对工业摄影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
    一是工业化进程的艰难与曲折,导致工业摄影发展之路的迷茫与坎坷。在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要受外力打压的情况下,中国的工业化一开始就程度不同地存在无序、粗放、狂热的倾向,“大跃进”时期达到极致。作为工业摄影创作本源的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甚至还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和明显缺陷,要求我们的摄影师们超越时空和现实的局限,创造出“先知先觉”的摄影作品,只能是一种奢求。
    二是传统文化以及特定时期文化背景中的消极因子,制约工业摄影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和“商”是排在末流的。这种文化基因中的消极因子,导致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对工业的不重视。我们在教育,农业、农村、农民,宗教及民俗文化等领域的摄影思辨力、综合实力和创作水准,要明显强于工业摄影,不能不说与这种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直接的关联。至于工业摄影创作存在的种种“浮躁”病症,则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极端文化背景相关。此外,中国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养成的封闭自大、不重创新、只重经验而忽视数理分析等思维和行为习性,也对工业摄影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三是工业摄影创作的复杂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论、学术支持,使工业摄影发展更加艰难。在很长一个时期,工业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可资共享的工业文献资料廖廖无几,熟悉工业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所改观。缺乏必要理论和人文支撑的工业摄影,只能是凭着感觉、凭着热情,凭着经验,甚至是某种政治、工作的需要去创作。
     四是工业摄影创作的社会支持和市场推助力不够,使工业摄影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对工业摄影的重视,还表现在有一套比较规范、成熟的制度,通过官方和市场的力量,以契约、课题合作等方式,支持工业摄影创作。而在我国,工业摄影所得到的来自社会、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资助,相对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可谓是少之又少。至于运用市场机制,与相关政府部门、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工业题材方面的摄影创作,虽然有一些零散的合作,但从制度、机制层面讲,基本上还是一方处女地。许多的工业摄影人,只能凭个人兴趣、社会责任去单打独干。在这种条件下,要造就大师级的摄影人才,产生重量级乃至具有划时代或里程碑影响的摄影作品,是很难想像的。
    对策:提升工业摄影的价值定位
    有社会学家预言:中国的工业化与美国的信息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伟大的实践必然摧生伟大的思想和艺术。在未来几十年,挣脱迷茫、浮躁的中国工业摄影,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将比肩乃至超越西方国家,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格局。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我们要紧紧融入工业化的时代潮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工业摄影的价值定位。
    一、加强工业发展成果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和挖掘,为工业化发展建立影像数据平台。
    摄影的魅力和价值还在于,对平时人们肉眼所见的哪怕是微小、不经意的事物,一旦转化的成影像,就成了“提升人类感知事物的手段”,这对“人类的视觉认知方式和大脑的视觉感受能力都产生了彻底的、革命性的影响”(3)。借助摄影和工业化留下的痕迹和记忆,哪怕是尘封、遗弃在荒野、废墟中的一颗镙帽,一个齿轮,都能折射出技术的灵光,人工的伟力,工业的生命,时代的精神。而且,与其他的资料、文献记录、保存介质相比,摄影作品更加直观易懂,更能定格时空变迁,更能从影像、视觉元素中读出、诠释特定时期、场景、事物的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内涵。早在上个世纪初,英国政府部门、科研和新闻出版机构,就组织社会学家、企业、摄影师等精英团队,以“项目”或“观察组”等形式,系统拍摄、整理、研究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影像,几乎每个工业重镇都有自己的工业影像馆藏。因此,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工业化进程中那些具有标志性、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成果,进行抢救性的拍摄、收集和整理,建立工业化发展影像档案库和工业影像数据平台。这对中国工业摄影,乃至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大事。
    当务之急是抓好三件事。首先,要对各个时期、不同领域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的工业摄影作品,如中国工业摄影第一人金石声的传世之作,李秀生的《船厂》系列等,组织专门力量整理和出版,并组织专题研讨。
    其次,要对“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三线”、航天航空和核工业等具有奠基作用的工业,列出专题计划,组织专门团队,进行抢救性拍摄和历史影像资料的收集。
    第三,将中国工业摄影史的编纂出版、工业影像数据库平台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工业发展过程的系统性跟踪摄影创作,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和思考。
    汲取过去工业摄影时断时续、时强时弱,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辨性的教训,工业摄影要按照工业化的进程和规律,分时段、分产业(行业)、分区域,选定重点拍摄题材,制订具体拍摄计划,并跳出“就摄影论摄影”的封闭天地,多做“诗”外的功夫;走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创作误区,增强摄影创作的定力。
    1、加强理论的跨界积累。工业化是不断整合、运用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科研和发展成果来求得发展和进步的,仅拥有摄影方面的技术和优势,是很难拍好工业题材的。这正是我国目前很多摄影师的困惑。在工业摄影领域,凡是称得上大家的摄影师特别是那些重量极、里程碑式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有着跨界、丰厚的理论根底和综合素养。萨尔加多如果没有经济博士的厚实理论根底,没有在巴西政府部门经济工作的阅历,决不会把体力劳动者的肖像摄影上升到工业化规律认识的高度。理论积累上的跨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学科的学习和涉猎上要跨界,力求成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的杂家。二是在时空把握上要跨界,对不同时期、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典型意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发展过程和工业摄影史学,都要有所了解甚至研究。我们许多工业摄影作品缺乏创新,缺乏底蕴,流于平庸与雷同,甚至到今天,我们在工业摄影题材、技法上,还在走100多年前国外摄影师的老路,而艺术水准和影像价值却达不到前人的高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这两个“跨界”上,功课做得不扎实甚至还根本没做。
    2、追求选题的睿智切入。把呆板的早期工业构成,拍成有鲜活生命力的工业时代符号、有“考古”价值的影像文献的贝歇夫妇,他们的成功之道,就是选题切入上的睿智。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水塔、卷扬机、煤仓等作为工业摄影的“切入点”时,贝歇说,“正如中世纪思想显露于哥特式教堂一样,我们这个时代就体现于工业建筑和技术装置上”。选题切入点找准了,就能在众生万相中,借助透过镜头的理性之光,牢牢抓住工业发展规律这个“纲”。因此,在选择工业摄影切入点时,要重点抓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工业化过程的关键部位和节点,如属关键、核心技术的机器装备,起奠基、引领、推动作用的产业项目,以及对工业化具有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其他领域、行业等等。
    3、确保创作的视野宽广。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确定摄影题材,选择拍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工业场景和影像中“淘金”。在2013年9月中国沈阳国际工业摄影展上,由约翰·布尔莫的《曼彻斯特》、伊恩.本斯理的《英国北部工业》、克里斯·克金的《工厂》、凯斯·帕蒂逊的《不可救赎》、斯托特·威帕斯的《名爵 》等组成的《英国工业摄影一百三十年大型展览》,能够以强大的“视觉感动”、深邃的理性思辨和厚重的史料价值,使我们直观了解和感受到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的业化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于这些专题大跨度、全景式地记录了100多年英国工业在各个时期、重要行业、重点地区的发展情形。
    4、重视时间的恒久连续。摄影对时空变迁的定格功能,使得摄影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经过时光的积淀、化酵,将变得更加珍贵。工业摄影创作,一定要舍得坚守,重视时间的跨度和连续。让时间来反映工业发展的变迁,来积淀、检验、提升对拍摄主题的认知和思考。许多传世之品,经典之作,都是靠时间打磨出来的。长期致力于钢铁工业摄影的熊汉泉,用整整10多年时间拍摄《炉台上的人》。他的这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见证和诠释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工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和精神世界演变的重要影像资料。
     三、加强工业发展领域的重大专题摄影创作,为工业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提供预警和社会校正力量。
    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刘易斯.海因关于美国童工生存状态和命运的专题摄影,令许多美国的决策者和民众为之悲悯和震撼,从内心发出人道主义的呐喊,直接促成和迫使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聘用童工,乃至引发对工业化发展道路和方式选择的深刻反思。国内一批摄影师关于工业环境污染、农民工和矿工系统摄影专题,也以其特有的“视觉感动力”,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重视和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起了重要的预警和促进作用。
    工业摄影要为反映、研究和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矛盾和问题发挥预警作用,并借助其特有的“视觉感动”形成一种校正工业化发展偏差的社会力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坚持社会责任为先,人文关怀为本,科学务实为旨,客观公正为要。
    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化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产业和社会形态,为反映、探索工业化进程和规律提供视觉媒介、影像文献的工业摄影,离不开政府、社会的支持和市场的激活。在这方面,美国、英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制度设计、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与借鉴。早在1935年,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就专门安排资金资助重大摄影创作项目。1936年在纽约成立的摄影联盟,则把贝伦妮丝、刘易斯.海因等世界级摄影大师纳其麾下,成为摄影界连结政府、社会、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总之,工业摄影新的价值取向要在摄影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必须有四个支持和保障措施。一是从国家层面改善重大工业摄影题材的创作条件。如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组成多学科的专家团队,研究、确定和向政府有计划地申报重大工业摄影项目,建立重大摄影专题创作基金,通过招投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摄影创作团队。各地的摄影社团组织也可照此向各级政府申报项目和争取资助。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增强工业摄影创作活力。可以采取签约合作等模式,与相关行业组织、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重大工业摄影专题创作和成果转化利用。三是要把工业摄影的理论研究、工业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提到国家支持和组织的层面,将这些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专著写作和出版和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申报进入国家、政府相关科研项目的笼子,并形成计划和制度。四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建立工业摄影成果推介、转化和交易平台。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工业摄影成果服务、推助工业化发展就有了社会基础、市场力量和制度保障,优秀的专家资源和摄影团队就会吸引、集聚到工业摄影这个宏大舞台,中国工业摄影将出现崭新的局面,为推进工业化提供更强的“视觉感动”、理性思辨和精神动力。
注:
    (1)本文关于国外摄影师的个案资料均参见或引自:《中国摄影》2013年第9期,《惊叹与焦虑:工业摄影的轨迹》,文,郑浓;《恒久磨砺---英国工业摄影130年》,文,本斯理,整理与翻译,王溪、贾亚男。
    (2)关于工业摄影中存在的浮躁、缺理性、思维和表现手法极端化、模式化等问题,理论界、评论价早有批评,本文作者在对《消逝的中国锰都》拍摄过程特别是后期思考该专题组织、提炼,参观“中国沈阳国际工业展”后,更深刻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3)参见《世界摄影史》第240页。(美)罗森布拉姆著,田彩霞、吴晓凌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12。

打 印】【关 闭】【顶 部
相关推荐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4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