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专题访谈
王芯克:没有思考的摄影是浅薄的(转载)
发布时间:2010-11-26  阅览数:3906
 

   王芯克,浙江《青年时报》副主编,先后供职多家媒体,参与重大事件报道,曾独立采访报道金温铁路建设,三峡大坝建设,九江抗洪,四川地震,多次受邀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他善于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新闻,如:杭城最后一个道口的变迁、浙江水乡风情、钱江涌潮,以及浙江土窑工的生存状况。

  背景介绍:11月13日,作为丽水摄影高端论坛的浙江代表,《青年时报》副主编王芯克作了《中国高铁--劳动者与媒体报道实践》的主题发言,他以自身的影像实践--《高铁·基石》专题报道为例,向与会嘉宾、听众介绍该专题拍摄前后的思考,并作了总结。《高铁·基石》专题曾于10月28日发布在浙江摄影网上。

一个月前发布的《高铁·基石》专题

主题发言:中国高铁-劳动者与媒体报道实践

王芯克访谈:没有思考的摄影是浅薄的

中国高铁-劳动者与媒体报道实践

用影像记忆 “高铁建设者”

  相比较于日、法、德等高铁强国,中国高铁的起步晚了近半个世纪,但是经过数十年的穷追猛赶,一条中国特色的高铁驶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552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到2012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000公里。中国人正飞速驶入高铁时代。 

  在关注中国高铁的同时,高铁的建设者更应该被关注。我尝试着如何用镜头记录仅用1年半时间就缔造出世界高铁最高时速--416.6公里的这批劳动人群。

  纪录和研究这些高铁建设者,并非希图去改变他们的命运,主要是想通过影像对这批悄然离去人的群做一个记忆保存,用影像证明他们的存在,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留下唯一的“实物证据”。

摒弃以往的影像经验

  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对于它们的运用都体现出一种权力的关系:即镜头后面的人的社会地位,倾向或支配镜头前面的人。

  1993年7月底,我进入《浙江工人日报》,和一线劳动者打了6年的交道。但是这一切都受到特定的环境--“主题可接受性的标准是政府定的”影响。当时拍摄的所有照片都“强调的是“统一”和“正面”的公众形象。”再现的是“正面的,有教育意义的模式。”最终展现的是“一种永远正面的现实感”。


当年《浙江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浙江金温铁路通车报道


当年拍摄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劳动者

重读萨尔加多的《劳动者》

  萨尔加多的《劳动者》影响了世界上无数摄影家去拍摄他们身边的这群人,也让摄影师们找到了表现这类题材的方法。萨尔加多善于拍摄一些社会重大题材,照片展现的是后工业时代,劳动者依旧凭着双手从事简单而又辛苦的劳作,他们的辛勤劳动与现代的历史发展背道而驰,因此,表达的主题思想是这群人生存的悲剧。图片场面宏大, 角度独特,影调凝重,构图严谨,视觉强烈,表现了一种纪念碑式的特殊效果。

  我拍摄《高铁基石》专题就是想借鉴萨尔加多的方法,对以往的表现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做一个转型的实践。我从2010年4月开始对正在建设中的高铁进行长达半年多的采访,主要对象是高铁的劳动者。这是我首次对这批人群,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尝试突破,和以前的报道理念相悖。

 
萨尔加多镜头下的《劳动者》

同城媒体的影像呈现

  高铁开通,对沿线的居民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沿线媒体也策划了很多高铁的版面,大多以服务性的报道为主,也相应推出了图片故事版,比较这些版面不是为了分出上下高低,而是对报道实践做一个分析比较。 


上海媒体 


嘉兴媒体 


杭州媒体


2010年10月25日,《青年时报》以“高铁基石”为封面,分为“节奏”、“力量”、“日子”、“归途”等6块内容, 用8个版的篇幅,为对高铁劳动者特制一期图片特刊。

 

浙江摄影网:首先,请您简单谈谈对本次摄影高端论坛的感触?

王芯克:作为记者,我采访过很多高端学术峰会,但是作为嘉宾发言还是首次。这次有幸参加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作为拍了20多年照片的摄影人,第一次和两岸三地摄影理论家们一起“理论”摄影。在聆听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后,对两岸三地的摄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走势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受益匪浅。在感受了专家们扎实精深理论的同时,深感自己在摄影成长的土壤中理论养分的缺失,一定要补上这堂“必修课”。丽水摄影高端论坛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没有思考的摄影是单薄的。

“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呈现”

浙江摄影网: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的近况?

王芯克:近年来,纪实摄影在圈内被“冷落”。实际上,这种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诉求的表现形式,没有因冷落而凝固,它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远高于圈内的评价。

  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但是,现实中仍有很多“盲点”和真相的扑朔迷离,而纪实摄影在揭示真相上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在这条缔造世界第一速的高铁建设现场照样有安全隐患:这条投资近300个亿的庞大工程照样打白条。“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呈现。”马克思的这句话应该成为纪实摄影者的座右铭。

纪实摄影的“天生不足”

浙江摄影网:您刚才说纪实摄影受冷落,为什么?

王芯克:纪实摄影有着天生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被摄者或当局往往不愿意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是纪实摄影被“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摄影人包括纪录片导演因此“改行”。因此,要成为纪实摄影的“留守者”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拆迁问题等等,都是值得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实摄影好好研究的题材,这比我们编造故事要来得生动、有趣。

“手动模式”让摄影慢下来

浙江摄影网:您提倡用“手动模式”拍摄?为什么?

王芯克:“手动模式”的特性就是慢,但是它精准、沉稳、可靠。这是务实和求真应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在高像素、全智能、高连拍成为主流的今天,是否尝试使用一下“手动模式”让我们的拍摄慢下来。给思考多留点时间。摄影需要充满激情和创意的观念作品,但也需要内涵深刻的纪实作品。互联网打开了信息闭塞之门,缩短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纪实摄影在题材选择和拍摄上的机会。曾经以题材取胜的专题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实摄影,也给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拍到是不够的,还要拍到位。

纸媒 “对焦”网媒

浙江摄影网:您如何看互联网时代下的纪实摄影的前景?

王芯克:信息时代的电视、网络以其滚动播报的高速和超大容量让纸媒望尘莫及。但是速度和空间需要内容来支撑。纪实摄影的深度挖掘和瞬间定格的特质,仍被大众重视。互联网既然给纪实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纪实摄影应该借力提升自己。作为传统纸媒就应该重新“对焦”,对接互联网。

  纪实摄影的发展需要融入,更需要沟通。实践证明,报网互动后,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与当初单一纸媒传播相比,望尘莫及。这是纪实摄影发展遇到的又一新机遇。

  在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上,出成绩和受益者是少数,久而久之,多数跟风者选择了放弃,这是规律。“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 因此,每个领域的留守者,终将是这个丰富、多元社会的骨干力量。




打 印】【关 闭】【顶 部
相关推荐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4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